肩关节脱位适宜技术

来源
中国中医药报
时间
2011-07-22

肩关节脱位,是指构成肩肱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其正常位置而致功能障碍者。多发于20~50岁的男性,因为受其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影响,所以肩关节脱位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。据报道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近50%,仅次于肘关节。

肩关节脱位,根据脱位的时间长短和脱位次数的多少可分为新鲜性、陈旧性和习惯性脱位。根据脱位后肱骨头所在的位置,又可分为前脱位、后脱位两种,前脱位又可分为喙突下、盂下、锁骨下及胸腔内脱位。其中以喙突下脱位最多见,后脱位极少见。

常规治疗

新鲜的肩关节脱位,采用手法复位及适当固定,一般都能成功。合并大结节骨折、腋神经及血管受压,往往可随脱位整复,骨折亦随之复位,神经、血管受压解除;陈旧性脱位,先试行手法复位,后考虑手术治疗;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者,可先行手法复位,后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;习惯性脱位,可做关节囊缩紧术。

复位方法

1.拔伸足蹬法:亦称手牵足蹬法,患者仰卧于床上,用拳头大的棉垫置于患侧腋下,以保护软组织。术者立于患侧,两手握住患肢腕部,并用近于患侧的一足抵于腋窝内,即右侧脱位术者用右足,左侧用左足,在肩关节外旋、稍外展位沿患肢纵轴方向用力缓慢拔伸,继而徐徐将患肢内收、内旋,将肱骨头撬挤于关节盂内。当有入臼声时,复位即告成功。

2.拔伸托入法:患者坐位,术者站患肩外侧,以两手拇指压其肩峰,其余4指插入腋窝(亦可左侧脱位,术者右手握拳穿过腋下部,用手腕提托肱骨头;右侧脱位,术者用左手腕提托)。第一助手站于患者健侧肩后,两手斜形环抱固定患者,第二助手一手握患侧肘部,一手握腕上部,外展外旋患肢,由轻而重地向前外下方作拔伸牵引。与此同时,术者插入腋窝的手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,第二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、内旋位继续拔伸,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,复位即告完成。

固定方法

一般采用胸壁绷带固定法,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、内旋位,肘关节屈曲60°~90°,前臂依附胸前,用纱布棉垫放于腋下和肘内侧,用绷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壁2~3周。

手术治疗的适应证

1.多数新鲜肩关节脱位: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向后滑脱、肱骨外科颈骨折、关节盂大块骨折、肱骨大结节骨折等,手法复位不能成功者;或脱位合并血管、神经损伤,临床症状明显者。

2.陈旧性脱位:6个月以内的青壮年患者,或陈旧性脱位时间虽短,但合并有肱骨大结节骨折、肱骨外科颈骨折、腋部神经损伤以及闭合复位不成功的患者。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、肱骨头切除术、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肩关节融合术等。

药物治疗

新鲜脱位,可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,对于习惯性脱位,应内服补肝肾、壮筋骨的药物,如补肾壮筋汤、健步虎潜丸等。

适宜技术

单人外展足蹬胸壁复位法

1.复位方法

患者仰卧位,用利多卡因10毫升注入关节腔内作局部麻醉(也可以不做麻醉直接复位)。术者立于患侧床边双手握患者腕部,徐徐向下牵引患肢,并逐渐外展,于腋窝下胸壁处垫一较厚棉垫,术者右足蹬于棉垫上,用力牵引患肢,继续外展,外展达90°(或大一点)内旋患肢,听到“咔噔”一声,表明关节已复位。

2.特色

肩关节脱位诊断比较简单。治疗单人复位以足蹬腋窝复位法为主。这种复位方法属于向下牵引上臂先使肱骨头下移,利用足跟作为支点通过杠杆作用使肱骨头外移,再利用肩部肌肉的弹性回拉作用使之复位。在肱骨头下移过程中,超出了肩部肌肉、关节囊以及韧带拉伸程度,因而足跟失去支点作用造成肱骨头不能外移,出现复位困难。

外展足蹬胸壁复位法属于直接向外平移牵拉肱骨头,作用力较直接,极大减小了肩部肌肉、关节囊以及韧带的抵抗。是单人复位较为理想的方法。

3.适用范围

肩关节前脱位(盂下脱位、喙突下脱位、锁骨下脱位),脱位伴有大结节骨折、喙突骨折、锁骨骨折。

4.注意事项

有胸壁外伤、患侧肋骨骨折禁止使用;老年人使用此方法应谨慎;臂丛神经、腋动静脉损伤禁用;合并外科颈骨折、解剖颈骨折、肱骨头骨折禁用;肱骨头进入胸腔禁用此方法。

预防调护

制动期间可行肘、腕、手的功能锻炼以及上肢肌肉的舒缩活动。去除固定后,开始练习肩关节功能锻炼,如双手运旋、箭步云手、手拉滑车、手指爬墙等。并配合针灸、推拿、理疗,以防肩关节软组织粘连和挛缩。6周内禁止做强力外旋动作。对青少年患者,当脱位复位后,应接受严格制动3~4周,并按一定康复要求进行功能锻炼,不要过早参加剧烈活动。